高中议论文汇编15篇
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,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,论文可以推广经验,交流认识。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,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议论文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高中议论文1拿破仑豪气冲天的一句话:“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!”这让多少人满腔豪情化作无畏之勇,向前行进,披荆斩棘。
可是,拿破仑终究为他的勇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自立为皇帝的他不畏历史的潮流,最终流放异地,凄惨死去。
相比之下,中国的先哲孔子未免有些胆小了,畏东畏西,是吗?“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”这三畏是敬畏,是对自身清醒的认识。有了它,中国的文化才得以小心翼翼地传承下去。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我想这不仅是局面的危险,更启示我们有一颗敬畏之心,敬畏人文,敬畏自然,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。
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之时,我们不禁绷紧每一根神经,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件事物,用敬畏之心处理事情,不会因盲目的自大毁了已筑成的美好年华。我们的人生很短暂,似水流年。或许风拂花落,一生便结束了。在这样短暂的人生面前,我们更应敬畏,像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那样度过每一个或晴或阴的日子。如此,方能识得人生的真滋味。
用一颗隽永之心,怀揣浸透骨髓的敬畏,看着渐渐没落的唐诗宋词,难道不会产生一丝震惊、惶恐之感吗?敬畏五千年的历史,珍视千年的文化瑰宝。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之感便上了心头:先人的思想与传承怎能在我辈手中毁于一旦,没有了中华文化,我们又怎样在华夏儿女这样的称呼下安身立命却依旧心安理得?我们又怎能毫无畏惧,唱着嘻哈音乐却又大喊中华文化不绝。无知无识才无所畏惧,才会盲目相信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,中华文化能守得一隅,不采取措施保卫传统文化。
如临深渊,会有危机感,会认识到人生,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面对的危机;如履薄冰,方能深刻思考,方能创新求变,参透人生,珍惜传统。
林徽因曾说:“温柔要有,但不是妥协。”怀有敬畏,不是绝望,不是怯懦。温柔的心地载得下敬畏,载得下勇气。
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的敬畏小心何尝不是自在人生的一份勇气?敬畏小心,得岁月的芳华与积淀。
高中议论文2在生活中,每个人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“网”的束缚,家庭、工作……有一“网”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,那就是亲情的网,它不会让你有被束缚的感觉,相反,它时时刻刻在你身边,宝护你。
从小时候开始,父母就为我们小心而织着一只网,用他们的经验、心血、告诫与慈爱。在这张网的宝护下,我们不会受外界的伤害,可以轻松地学到很多知时和和做人的道理。我们的天地因为有这张网的过漉而变的澄清、美丽。
而年幼无知的我们却经常认性的冲破这张网,奔向外面的世界。那时的我们还很幼稚、弱小,在外面受到伤害又留着眼泪寻找父母的网。而父母总是及时的把网修复,给予我们心灵的安慰。
随着我们逐渐长大,我们越来越渴望与外界交流,活动范围也由家庭、学校扩大到整个社会。父母们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,又要防止不必要的伤害,于是马不停蹄地编织更广阔的“网”,让我们能够自由、快乐的生活。
于是一旦父母“织网”的速度敢不上我们成长的速度,我们也许会不耐烦地粗暴地撕破这张网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每当我们伤痕累累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,虽然没有了儿时受委屈的眼泪,却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内疚。而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认真修补好每一处被我们破坏的地方,等着我们回来。
我曾经在农村看到过姑娘们织鱼网的情景,尖尖的梭子上下翻动,好一会儿才织完一行,不小心织坏了或者不均匀了就要重织。小小的鱼网织起来就如此费力,那么父母们“织网”时是怎么样的呢?忽然我眼前浮现出一幅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在织网的画面,只不过他们的不是梭子,而是心:不是亮晶晶是丝线,而是浓厚的爱。
我已经在父母编织的“网”中生活了十七年,也许有一天我真的会冲破这张网,永远不回去,也许那时父母也不再守着网苦苦地等待。但是那时,我会用自己的心和爱,为父母重新织起一张网,一张温暖的网。
高中议论文3寓言材料中,富人所以认为儿子聪明而怀疑邻人,完全是感情先人为主的缘故。然而,寓言毕竟是寓言,它虽然蕴含一定的生活道理,给人以思想的启迪,但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,诚然,人们对事物的认知,往往受感情的左右,可"感情"代替不了"认知"的"理",相反,"理"大于"情","情"趋从于"理",怎——个",博"字了得呢?
怎一个"情"字了得?据《吕览·去私》篇载: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,祁黄羊毫不迟疑地说:"叫解狐去当,他一定能够胜任。"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:"你说的是解狐吗?他不是你的仇敌吗扩祁黄羊笑了笑说:"您让我惟荐的是县令,并没问谁是我的仇敌呀!当县令,我认为解狐最合适,他能干得很好。因此才推荐他。"果然,解狐很有才干,成为百姓拥戴的好县令,又一次,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一位法官。祁黄羊想了想,说:"让祁午做吧,他是再合适不过了,"晋平公听后又很震惊,说:"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?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吗?"祁黄羊认真地回答说:"您问谁能当法官,我就把最能胜任的人推荐给您,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!"事实上,祁午正如父亲所料,他办案精细果断,政绩裴然。孔子闻此曾赞叹道:"善哉,祁贺羊之论也!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,"是啊,祁黄羊两次推荐人,虽然都直涉感情,但他的认知、判断却完全不受感情的左右,盯见认知之"理"是"情"外之物,它因人而异,并非总受",请"的束缚。
怎一个"情"字了得?战国时齐国的邹忌,"修八尺有余,而形貌欧丽。,其貌美,就是用今天的"酷毙了"、"帅呆了"来形容也不为过—尽管妻、姜、客人都一致认为他"美于徐公",他也自我感觉良好,然而,当他见到徐公·"孰视之","又窥镜而自视"后,就不得不自以为不如"甚至"远甚"了,无疑,邹忌是希望自己比徐公关的,他也一——定有着那种感情上的自爱,但难能可"的是,他竟能突破感情的樊篱,冷静清醒地分析自己的"美",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认知判断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说:"每个人必须承认,一个关于美的判断,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在里面,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。人必须完全不对这事物的存在存有偏爱,他在这方面纯然淡漠,以便在欣赏中,能够做个判断者。"这一点邹忌做到了,他在"纯然淡漠"的心态下所表现的自知之明,不仅赢得后"的赞誉也是"认知"高于"感,请"的有力佐证。
怎一个"情"字了得?臂代历史学家陈寿的父亲因犯错误,受到诸离浇的严惩而郁闷致死,然而陈寿并本因为孔明是仇人,就御"情"忘"理",歪曲历史,他"按事情的本来面目",写诸葛亮"东联北拒、高瞻远瞩 ……此处隐藏6080个字……印,那是跋涉者生活的省略号。
15)眼睛里没有追求的时候,一定是心如死灰的时候。
16)蚌下苦轼的时候是不作声的,献出来的终于是明珠。
17)与其是无数遍地重温那个虚幻的玫瑰式的梦,还不如去一个静静的湖畔采一朵金黄色的野菊花。
18)踏着过去的脚印,不会增加新的脚印。
19)痛苦的记忆是泪水洗不净的,只有汗水才能把它冲掉。
20)泉水,奋斗之路越曲折,心灵越纯洁。
高中议论文13人的一生在接受生活中种种的苦困里走过,承受着忍受着生活中的种种苦困,感受生活给我们的一切,在感知中享受生命的美和痛。
人类本质的沉重感,主要源自于责任、期盼和压力。因而,承受便是接受承受忍受感受享受中最为有力的量度,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生活方式了。我们不可能也决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于这个世界,作为就必须有所接受、有所承受、有所感受更能在感知里享受生命,承受生命需要承受的东西。在理想的天空里,我们承受亲人故人寄予的热望和要求;在生活路程上,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与善待;在情感的海洋里,我们承受着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。我们接受了,我们就能承受着,承受着生活的风霜雨雪,也承受着鲜花硕果,在风霜雨雪里感受生活的快乐,在鲜花硕果中享受生命的辉煌。
承受是一种力度,更是一种气度;是一种坦然的接纳和始终清醒的生命理念;是一种实现自我最完美的收敛;是为寻求迸发所想所做的自我蓄结;是历炼人生的路。
对人生的幸福和苦难而言,没有超越自我的气概,内视自守的精神品质,就不会在苦难的胁迫下,保持一个谈笑风生自然自如的我;没有对世的彻悟,洒脱的生命情怀,也不会在幸福的裹挟下,保持一个恬淡平和的秋月心境。一个真正能够接受和承受各种生际遇和挑战的,绝不是量狭小的平庸之辈,他可能会忧郁,但灵魂的天空不会黑云压城;他可能会孤独,但灵魂的清明不会是烦乱潦倒;他也许会兴奋,但泪盈盈中他不会因此而失方向。因为他能接受自己更能承受自我战胜自我,走好认生路。
一个善于承受、能够承受的人,人生的步履往往显得沉稳和安祥,但人生却因此丰富和深厚。承受了炼狱之痛,就有了获得新生的欢欣和感悟。承受的结果,是一种对灵魂的提升,道德的修炼,能量的聚集。每一次承受,无不宣泄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。在承受中感受生活,在承受中享受生。
承受是一种精神,是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。承受是心的宽度,是人生历程中阔度的海洋。不论你愿意与否,生活本身的内容,决定了我们终将是山、是海,是那只踽踽独行、默默跋涉的戈壁骆驼,终将以胸怀以肩膀去承受生活的各种施加,才能真正地感受生活享受生活。
生之为人,我们需要接受,更需承受,在承受中感恩生活在给予我们的一切。承受是心灵的最阔的宽度。
高中议论文14假如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,问他什么是对数,什么是洛仑兹定律,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,他一定能够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,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。可是,你找个辅导生,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如何办,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,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,然后淡茫地对你说声“不了解”。那么,“青菜多少钱一斤?”“不了解!”“被子如何叠”“不了解!”“为什么啥都不了解?”“也不了解!”
这便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:对科学知识抓得狠,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,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。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,能够独缺“常识”。学生们便所以被搁在高高在上的“象牙之塔”,只搞着高端学问。当今中国要强国,靠的是飞机、大炮、火箭这些高科技,似乎就应该给学生“喂饱”科技知识。“常识那些小事儿,何足挂齿,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。”每当看到这些言论,我真想拍案而起,高呼一句:“此言谬矣,别拿常识不当干粮!”
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。衣、食、住、行等日常行为,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。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能够由父母包办,各种各样事宜能够由父母操劳,俨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。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,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。倘若不懂常识,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?难道还事事都找个电话问父母?而连自身都照料不太好,生活一塌糊涂,又怎有心思搞学问?
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。科学却没有“空中楼阁”,而是广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。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归纳出万有引力定律;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。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,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,是靠不住的。
由此观之,在素质教育制度中,增加常识的普及,是很有意义的。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。但另外,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,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归纳出科学规律,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,不要囿于常识。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,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。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。
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,是科技发展的基础,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。别拿常识不当干粮,用它来“填饱”学生的脑袋,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!
高中议论文15十七八岁的我,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大咧咧,整天嘻嘻哈哈,而添了一份多愁善感。这样也好,看着我长大的人,都会说一句:嗯,这姑娘长大了,瞧,沉稳多了。是啊,我渐渐地安静下来了。
我喜欢以微笑来面对周围的人,大多数人总是认为我从无忧伤,手中把握着大把大把的幸福。然而,他们看到的只是我明朗的一面,当然我也希望自己明朗的一面被别人看到。毕竟快乐是可以共享的东西,忧愁则不然。忧愁是嵌在内心深处不可名状的灼热。安静,让我学会把忧愁深埋在心里,成为永远的秘密。安静地坐着,想着,有些东西注定要独自承担的,说了就会有错,错了还得去纠正……太麻烦,还是安静好。
夜阑人静,独倚窗下,翻一翻诗册,那种淡淡的油墨味,沁人心脾。喜欢这样安静地享受着,品位诗人笔下的四季,意味深长:从杜甫的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,感受春天的柔美;从杨万里的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,感悟夏天的生机;从王维的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,领悟秋天的悲壮;从岑参的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,体味冬天的高洁。跟随着诗人身临其境,见他们所见,闻他们所闻,悟他们所悟。美哉!美哉!
感谢安静,是她让我心如止水,不再浮躁。学习就如硝烟弥漫的战场,需要埋头苦干,才可以战胜“敌人”,取得成功。所谓“敌人”也就是青春时期那激情澎湃的心。不是它不该有,只是现在需要收敛一下,放在心的内里冰封起来,待到春暖花开之时,再让她绽放她的美丽。只有安静才可以让我更加认真地学习。
是的,安静对我很重要。
一个人坐在窗旁,托腮仰望。我喜欢阴天,喜欢均匀柔和的白色天光从天幕浸染开来,好干净,好安静。静静地望着,看着那寂寞的朵朵白云,偶尔飞过一两只鸟儿。不知不觉,天色暗下来了,看着夕阳描绘出城市的轮廓,好像一部恍恍惚惚的老电影。所有的烦恼,所有的压力,便在这暮色中渐行渐远……
安静,你对我很重要。给我沉思,给我诗意,给我心境,给我心情,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。
文档为doc格式